
张海迪最近发声了万银配资。
面对网络上的攻击与谣言,她掷地有声:“好人就是好人,任何抹黑都没有用。”
这话听着提气,像一记重拳砸向键盘背后的黑影。她还说:“我百分之一万坚信自己经得住任何考验。”
更惊人的是,她回忆写自我批评材料时,写下“我没有缺点”“这是我毫不犹豫写下的真话。”

这话一出,舆论炸了。有人感动,说她勇敢;有人冷笑,说她狂妄,我们该信她吗?
先说结论:我们当然应该反对网络暴力,支持受害者发声。但当一个人宣称“我没有缺点”,我们也要问一句:这到底是自信,还是自我神化?
张海迪是谁?
她是高位截瘫的作家,是残联前主席,是“感动中国”的符号人物。她5岁瘫痪,靠自学写作、翻译,成了精神偶像。
她的人生,本身就是一部抗争史。从这个角度看万银配资,她说“经得住考验”,我们信。
可问题不在她是否坚强,而在她如何定义“好人”。

她说“真话就是力量”。可“我没有缺点”,真是真话吗?
一个在公共岗位上几十年的人,一个参与过庞大组织运作的人,真能做到“不做任何不该做的事”?真能保证,自己经手的每一项决策、每一次用人、每一份资源分配,都毫无瑕疵?
这不像人话,倒像神谕。
我们普通人写自我批评,哪怕再清白,也会写“理论学习不够”“调研不深入”,这不是虚伪,而是基本的自省。
而她说“我没有缺点”,等于把自己放在了“完人”的神坛上。这不是自信,是对人性的傲慢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“完人叙事”一旦成立,就会成为一种道德武器。
你看她的逻辑链条:万银配资
我是好人 → 2. 好人不说假话 → 3. 我说“我没有缺点”是真话 → 4. 所以攻击我的人都是坏人。
这套逻辑,听着正义凛然,实则堵死了所有批评的空间。你质疑她?你就是“报复性行为”;你追问她?你就是“心理疾患”;你不同情她?你就是“邪”。
可一个公共人物,真的能用“好人”标签,把自己从舆论监督中摘出来吗?
她提到有人用她的照片编故事,说朋友是家人,构成“肖像侵权”。这当然该谴责。但我们也得问:为什么她的形象,会成为谣言的靶心?

答案或许藏在她过去的角色里。
作为残联主席,她掌握资源分配权;作为公众人物,她代表某种“正确”。当权力与光环结合,质疑就容易被等同于“抹黑”。
她把网络攻击形容为“让他人的痛苦减轻自己的痛苦”,这话听起来悲悯,实则危险。
它把所有批评者,都归为“心理不健康”的弱者,而自己,则是“经得住任何考验”的强者。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,恰恰可能激化对立,而非化解矛盾。
真正的强者,不是说自己没缺点的人,而是敢于承认错误,并修正的人。
鲁迅说:“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,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。”这才是公共人物该有的胸怀。

张海迪的贡献,毋庸置疑。她激励了无数人,推动了残疾人事业。但正因她地位特殊,我们才更该警惕那种“绝对正确”的叙事。
社会进步,靠的不是“好人永不倒”,而是允许质疑,接受监督,不断修正。
她说“邪不压正”,我们信。但“正”不是靠宣称“我没缺点”来证明的,而是靠在批评中自省,在质疑中回应,在争议中透明。
如果有一天,我们只能听一种声音,那不是“正”赢了,而是“真”输了。
张海迪值得尊重,但她不需要被神化。我们需要的,不是一个“没有缺点”的完人,而是一个愿意与公众对话、接受监督的普通人。
毕竟,能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,才真正无惧抹黑。
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